比思論壇

標題: 蒋筑英:甘做追光路上的“铺路石”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lixiang007700    時間: 2022-7-11 14:27
標題: 蒋筑英:甘做追光路上的“铺路石”
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,如今我国更是世界电视制造和消费大国。然而,20世纪70年代,我国彩色电视复原技术还十分落后,图像颜色严重失真。攻破这一技术难关的正是我国著名的光学专家,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。

把国家需要作为毕生追求

1956年,蒋筑英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。在北大读书期间,他异常刻苦。由于家境困难,蒋筑英靠助学金完成学业,他常说:“生育我者父母,教养我者党。”

1962年,蒋筑英大学毕业前夕,母亲写信催他回上海或者杭州工作。蒋筑英最终说服了母亲,选择去当时条件艰苦的长春,成为我国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。从此,国家需要成了蒋筑英的毕生追求。

20世纪60年代初,国外光学传递函数理论已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,但这个科研领域在我国却还是空白。蒋筑英和他的团队经过700多个日夜的努力,克服重重难关,于1965年设计并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。当时,蒋筑英仅27岁。

20世纪70年代初期,蒋筑英又在导师指导下,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并取得成功。此后,蒋筑英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,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。他编写了《彩色电视变焦距镜头技术标准方法》,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及镀膜要求等,对我国电影、电视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为祖国科技现代化做更多铺路工作

“我就是一块铺路石,我要做更多的铺路工作,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,为更多的年轻科技人员攀登高峰创造条件。”蒋筑英生前经常说的这句话,在同事的回忆中总能找到答案。

研究所评职称、提工资,蒋筑英都多次主动让给别人;他帮助同事一遍遍地修改论文,发表时却不让署他的名字;他从不封锁资料,即便是一些极不容易得到的资料,他也会慷慨地贡献出来……

出国进修时,国外卖得最便宜的鸡骨架是他难得的大餐。可攒下来的钱,他全拿出来,给研究室添打字机、录音机和一些紧缺的光学部件。那时候,电子计算器很珍贵,他却一下子买了20台,分给同事们。

这个在事业上追光的人,从未追求过个人利益。

信仰照亮追光之路

1981年,蒋筑英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下:“一个人总应该有信仰,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过好生活,而要为社会负责。”蒋筑英时刻想着国家、想着事业、想着他人,却很少想着自己。腹痛越来越厉害,爱人多次催促他去医院,他却总是说“等明天吧”。1982年6月12日,蒋筑英赴成都验收X射线天文望远镜空间模拟装置时,由于工作劳累致使病情恶化,经抢救无效于6月15日在成都去世,年仅43岁。

这位为中国光学事业奋斗了20多年的“永动机”停止了,他的精神却始终在我们身边。蒋筑英去世后,被中共吉林省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,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,他的事迹与精神更是在一代代青年学子和科研人员中传颂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长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37年前曾担任过蒋筑英事迹报告团成员,他说:“蒋筑英忘我工作的勤奋态度和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一直鼓舞着我。”这些年,姜会林带领团队承担国家“973”“863”等多项重点项目,在应用光学领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。

在蒋筑英奋斗过的长春光机所,科研人员更是秉承“蒋筑英精神”,不断实现光学科技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:研制出多个系列“太阳辐射监测仪”,使我国空间太阳辐射测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“4m量级高精度SiC非球面反射镜集成制造系统”通过验收,使我国在大口径光学制造领域的制造能力跻身世界前列……

有着“中国光学英才摇篮”美誉的长春理工大学,更是把王大珩、蒋筑英等一代代科学家的精神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,引领更多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献智献力。






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(http://bb-cdn.live/) Powered by Discuz! X2.5